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正文

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专科)

2012年12月27日 10:42  点击:[]

微生物学(生化专科)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授课语言:汉语

专业:生物科学

层次:、专科

承办单位:生物系

授课教师:弓建国

教师姓名 弓建国

邮箱地址 gongjianguo8886382@163.com



每学期授课形式及授课时数

理论课时

(一对一)辅导

实验课时

授课总数

36

5

8

36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微生物学在研究、生产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等工作,铺垫较好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等

课程安排和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辅导或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课等环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36课时;辅导或习题课:5次;课外作业:5次

一、 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讲授课

学时数

讨论(习题)课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2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2


第四章

病毒

4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2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7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4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6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2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6






总计


36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和理解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微生物所包括的类群;了解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以及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认识和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促进作用。

本章重点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微生物所包括的类群

本章难点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以及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促进作用。

讲授内容

一、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特点)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微生物科学简介

(一)微生物学的概念

(二)研究对象

(三)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四)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微生物的发现和利用

(二)微生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和重大事件

(三)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法国巴斯德和德国柯赫的成就

四、20世纪末~21世纪初微生物学的发展状况

(一)多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的发展

(二)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三)微生物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模式生物

(四)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一)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

(二)微生物生态学,细胞微生物学将得到更快发展

(三)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

(四)微生物学继续与其他学科交叉,会获得更新的发展

(五)微生物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教学目标

本章是整个教材的基础和重点章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包括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和古细菌的细胞壁在结构、组成上的区别;原核的概念;细胞膜、细胞质和内含物的组成、功能;缺壁细胞的类型;芽孢的概念;芽孢的构造;研究芽孢的意义;细菌糖被的组成、功能;鞭毛的结构、功能、着生方式;性纤毛和菌毛的功能;掌握和理解革兰氏染色机理和芽孢的抗热机理。了解伴孢晶体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真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掌握革兰氏染色机理和芽孢抗热机理。

本章难点

革兰氏染色机理和芽孢抗热机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真细菌

一、原核微生物简介

原核微生物的概念

原核微生物的特点

原核微生物的类型

?本节重点以细菌为代表介绍原核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二、细菌一般形态

(一)细菌的个体形态与排列

(二)细菌的大小

(三)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构造

三、细菌的一般结构

(一)细菌的细胞壁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组成与特点

3、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与特点

4、G+菌和G—菌在细胞壁上的区别:

6、缺壁细菌

7、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二)细胞质膜

1、细胞膜结构

2、细胞膜的功能

3、细菌与真核生物在细胞膜上的区别

4、内膜系统 :?间体 ?载色体(色素体) ?类囊体

(三)细菌的细胞质和内含物

(四)核区

四、细菌的特殊构造

(一)细菌的特殊休眠结构——芽孢

1、芽孢概念

2、芽孢的结构

3、芽孢的形成

4、芽孢的萌发

5、芽孢的抗逆性和芽孢的抗热机理

6、研究芽孢的意义

(二)伴孢晶体

1、伴孢晶体概念

2、伴孢晶体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三)细菌的其他休眠结构

(四)糖被(菌体外结构)

1、糖被概念

2、糖被的主要成分

3、糖被对人类作用

4、糖被的危害

5、糖被的类型

(1)荚膜:

(2)菌胶团

(3)粘液层:

(4)荚膜与粘液层的区别

(五)鞭毛(菌体外结构)

1、什么是鞭毛

2、用肉眼观察和判断细菌鞭毛存在的方法

3、鞭毛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方式

4、鞭毛菌的类型

(六)菌毛(又叫纤毛、伞毛)

1、菌毛

2、菌毛的作用

3、菌毛与鞭毛的区别

(七)性毛

五、细菌的群体形态特征

六、细菌的繁殖方式

七、其他真细菌(略讲)

(一)放线菌

1、放线菌的概念

2、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

3、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4、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5、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6、放线菌的代表属

(二)立克次氏体

1、立克次氏体的概念

2、生物学特性

3、危害

(三)衣原体

1、衣原体的概念

2、生物学特性

3、危害

(四)支原体(类菌质体、菌形体)

1、支原体的概念

2、生物学特性

3、危害

(五)蓝细菌

1、蓝细菌

2、蓝细菌特点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一、概述

(一)真核微生物

(二)真核微生物的特征

(三)真核微生物的类群

(四)真菌的概念

二、真菌简介

(一)酵母菌

1、酵母菌概念

2、生活方式

3、用途:

4、酵母菌的结构特点

5、酵母菌的群体特征

6、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

(2)有性繁殖

(二)霉菌

1、霉菌的概念

2、生活特性

3、作用与危害

4、霉菌的形态特征

5、霉菌的结构特点

6、常见的霉菌

7、霉菌的菌落特征

8、繁殖方式

第四章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病毒的结构与特征、病毒的复制过程和亚病毒因子。理解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和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了解研究病毒的基本方法。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本章难点

缺损病毒和亚病毒因子的几个概念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非细胞结构生物简介

二、病毒的发现

三、病毒的特征和定义

四、病毒的宿主范围

五、病毒的分类简介

第二节 病毒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一)病毒的分离

1、病毒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标本接种

3、接种后的感染表现注意噬菌斑、空斑、病斑、枯斑的区别

(二)病毒的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病毒(毒粒)的形态结构和性质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一)病毒的大小

(二)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方式

三、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增殖)

一、病毒的复制

二、描述病毒(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

三、病毒的复制周期简介

四、病毒的感染复制的具体过程

(一)吸附

(二)侵入

(三)脱壳

(四)病毒的生物合成

1、mRNA的生物合成

2、病毒核酸的复制

3、蛋白质的合成

(五)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1、温和噬菌体的整合感染

(1)温和噬菌体

(2)原噬菌体

(3)溶原性(化)细菌

(4)溶源性现象

(5)温和噬菌体的两种反应

2、动物病毒基因的整合感染

第五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

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

三、病毒对动、植物机体的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概述

一、卫星病毒

二、卫星RNA

三、类病毒

四、朊病毒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六种营养要素;理解微生物的四种营养类型;掌握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培养基的分类方法。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认识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能够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掌握微生物培养技术,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好基础。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营养要求、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认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掌握微生物培养技术。

本章难点

对鉴别培养基与选择培养基的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化学元素

(二)化学成分及其分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一)碳源

(二)氮源

(三)无机盐

(四)生长因子

(五)水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一、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分类

(一)根据碳素来源分类

(二)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三)根据微生物能源、碳源以及电子供体性质划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详介

(一)光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

(二)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三)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

(四)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

三、原养型和营养缺陷型

四、微生物营养型划分的相对性——中间过渡类型

五、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碳源、产能方式比较

第三节 培养基

一、培养基的概念

二、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注意事项)

三、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

(一)按照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二)按物理性状划分(固体、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

(三)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分类

第四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影响微生物进入细胞的主要因素

二、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

(一)扩散

(二)促进扩散概念 (协助扩散)

(三)主动运输

1、主动运输的特点

2、主动运输机制

3、主动运输的类型

(四)膜泡运输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类型;掌握发酵、巴斯德效应、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概念;掌握和理解几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理解光能自养微生物代谢类型和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类型;了解耗能代谢、生物固氮以及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类型

本章难点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类型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代谢概论

一、代谢:

1、代谢的概念:

2、代谢类型

3、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二、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及类型

(一)生物氧化(产能代谢)的概念

1、生物氧化的概念

2、微生物最初能源

3、生物氧化的方式

4、生物氧化的过程

5、生物氧化的功能

6、生物氧化能量的利用

(二)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类型及划分依据

1、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类型

2、化能异养微生物产能代谢类型的划分依据

第二节异养微生物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发酵(重点讲解)

(一)发酵的概念

1、狭义发酵的概念:

2、广义发酵

(二)发酵的特点

(三)微生物发酵的四种途径

(四)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酵母菌的—型发酵)

(五)细菌的乙醇发酵

(六)乳酸细菌的乳酸发酵

(七)肠细菌(大肠杆菌)的混合酸发酵

(八)产气杆菌的丁二醇发酵

二、有氧呼吸

(一)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与发酵的区别

3、呼吸类型

(二)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概念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有氧呼吸反应式

4、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5、能量的计算

6、电子传递系统的氧化还原酶

三、无氧呼吸

(一)无氧呼吸概念

(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异同点

(三)无氧呼吸的类型

1、硝酸盐还原

(1)异化型硝酸盐还原(反硝化作用)

(2)同化型硝酸盐还原

2、硫酸盐还原(反硫化作用)

3、碳酸盐还原 (又称甲烷生成作用)

第三节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化能自养微生物

二、产能代谢的比较

三、无机物的生物氧化的类型

第四节 光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的光合色素

二、光能自养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一)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光合放氧型)

(二)依赖细菌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非放氧型)

(三)依赖细菌视紫(红)质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三、光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标

本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章节,使学生掌握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理解同步培养、连续批样、抑菌、消毒、灭菌化疗等概念和灭菌的主要方法;理解和掌握化学治疗剂的抑菌机理。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了解细菌的个体生长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和主要方法以及化学治疗剂的抑菌机理

本章难点

对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的理解。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个体生长

一、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二、细胞壁的扩增

三、细胞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

(一)一次培养的概念

(二)细菌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细菌群体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实践意义

二、有关细菌群体生长的一些参数

三、同步培养

四、连续培养

第三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一、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水的活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实践意义

(三)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实践意义

(四)氢离子浓度(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五)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氧气对不同微生物的影响

2、氧气对厌氧微生物的毒害机理

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群体生长的测量方法)

(一)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计数法

(二)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第四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有关术语

抑制、死亡、防腐、消毒、灭菌、化疗的区别

二、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一)抗微生物剂(杀菌剂)

1、抗微生物剂的概念

2、抗微生物剂分类

①根据抗微生物的特性分类:抑菌剂、杀菌剂、溶菌剂

②根据抗微生物剂的作用范围分类:?消毒剂?防腐剂

(二)抗代谢物

1、抗代谢物的概念

2、抗代谢物的种类

3、磺胺类药物抗菌机理

(三)抗生素

1、抗生素的概念

2、产生抗生素的菌类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四)微生物的抗药性(耐药性)和抗药性菌株的特点

(五)避免微生物耐药性措施

三、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一)高温灭菌

(二)辐射作用

(三)过滤作用

(四)高渗作用

(五)干燥

(六)超声波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变异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质粒、转座子、转化、转导、接合等概念;掌握细菌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过程;掌握基因突变及修复等知识。

本章重点

细菌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过程;基因突变及修复

本章难点

基因突变及修复

讲授内容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

(二)第一个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三)通过T2噬菌体的感染试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

二、验证RNA是遗传物质(在病毒中)试验

三、蛋白质是否也是遗传物质?——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第二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 (细菌杂交)

(一)接合的概念

(二)接合试验

二、细菌的转导

(一)转导的概念

(二)转导的发现

(三)转导试验过程

(四)转导机理

(五)转导的类型

1、普遍性转导

2、局限性转导

三、细菌的遗传转化

(一)遗传转化的概念

(二)转化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自然遗传转化

第三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

1、 有性生殖

2、 准性生殖

第四节 微生物的突变

(一)自发突变

1、自发突变的特性

2、自发突变的分子学机制

(1)碱基对互变异构引起点突变

(2)脱嘌呤或脱嘧啶缺口引起点突变

(3)基因组被转座子随机插入引起点突变

3、RNA基因组的突变

(二)诱发突变

1、诱发突变的概念

2、诱发突变的类型

(1)碱基类似物(5一溴尿嘧啶)的诱变机理

(2)插入染料的诱变机理

(3)亚硝酸的诱变机理

(4)辐射和热的诱变机理

(5)生物诱变因子—转座因子的诱变机理

第五节 微生物育种

一、概述

二、诱变育种的概念与一般方法

(一)常用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二)筛选策略

(三)诱变育种的一般方法

(四)诱变育种工作的具体做法

三、营养缺陷型的分离与筛选

(一)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培养基

(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步骤

l、诱变处理

2、淘汰野生型

3、检出缺陷型

(1)夹层培养法

(2)限量补充培养基法

(3)逐个检出法

(4)影印接种法

4、鉴定缺陷型

四、其它突变型的分离与筛选

(一)抗药性突变型的分离与筛选

(二)温度致死突变型的分离与筛选

五、营养缺陷型突变型和抗性突变型的筛选与应用

(一)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二)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的及其选育机制

(三)抗性突变型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水、陆、空、极端环境等不同生境微生物的分布以及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特点;掌握和灵活运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本章重点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本章难点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讲授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二、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一)碳循环

(二)氮循环

(三)硫循环

(四)磷循环

(五)铁循环

(六)其他元素的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

一、微生物的生物环境和相互作用关系

1、中性同生

2、偏利共生

3、互惠同生

4、互惠共生

5、寄生关系

6、捕食

7、偏害共生

8、竞争关系

二、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三、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特点

四、动物体中的微生物

五、植物体内的微生物

六、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生物性霉腐的控制

七、原位研究方法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一、人体内的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的传播

三、病原做生物通过土壤的传播

四、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利用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二、重金属的转化

三、污染介质的微生物处理

(一)污水处理

(二)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

1、好氧处理系统

2、厌氧处理系统

3、生态工程处理方法

4、氮、磷去除技术

第十章 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感染、免疫、抗原、抗体、补体、内毒素、外毒素、抗毒素等重要概念;理解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掌握细菌性传染的机制;掌握抗体、抗原的性质和功能。了解血清学反应等知识。

本章重点

特异性免疫概念与过程。抗体、补体、内毒素、外毒素、抗毒素等几个概念的区别。

本章难点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血清学反应及应用。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一、感染和免疫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功能

(一)感染

(二)传染病

(三)免疫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二、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三、微生物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2、毒素

(1)外毒素

(2)内毒素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二)病毒的致病性

(三)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

(四)真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一、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二、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类型

(一)生理屏障

(二)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

2、干扰素

3、溶菌酶

(三)细胞因素

(四)炎症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一)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二)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获得方式

二、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

(三)免疫分子

三、抗原(Ag)

(一)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的作用

(三)抗原的类型

(四)抗原的性质

四、抗体(Ab)

(一)抗体(Ab)的概念

(二)Ig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三)Ig的生理功能

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HI)

(一)体液免疫的概念(HI)

(二)B细胞的免疫应答

1、T细胞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

2、依赖与T细胞的体液免疫应答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TD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2、TI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MI)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二)CD8T细胞介导的杀细胞效应

(三)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

七、联合抗感染免疫

八、克隆选择和自身免疫耐受性

第四节 免疫病理

一、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1、变态反应的概念

2、超敏反应的分类

3、变态反应原理

二、自身免疫病

三、移植免疫

(一)移植免疫的有关概念

(二)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

(三)移植排斥的机制

(四)提高移植器官存活期的基本措施

四、免疫缺陷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

(三)HIV感染对机体的复杂作用

五、肿瘤免疫

(一)肿瘤抗原

(二)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三)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

(四)肿瘤的免疫治疗

第五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一、生物制品

(一)生物制品的概念

(二)疫苗类生物制品

(三)类毒素

注意类毒素、抗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的区别

(四)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和类型

二、抗体的制备及应用(了解内容)

(一)血清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四)免疫球蛋白制剂的应用(免疫血清的应用)

三、血清学反应

(一)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

(三)血清反应的主要类型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

四、免疫标记技术(了解内容)

五、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了解内容)

六、免疫印迹(了解内容)

七、免疫预防

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闭卷考试课;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

指定教材

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2月

微生物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属性:基础课、必修

一、基本要求: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生化专科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在生命学科的专科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内容包括基础验证和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能够规范地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操作与基本的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目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应用各种实验技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要求

1.配合理论课教学,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有关的基本技术,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pH计、冰箱等。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最后进行结果观察分析。

2.实验前教师须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内容、进度安排、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以及实验守则和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等。

3.学生上实验课前必须做好预习,理解有关的原理及操作程序,没有预习,则不得参加实验。

4.任课教师责任心要强,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不规范现象要及时指出和更正。

5..基本仪器设备要确保做到人手一套,学生要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六、考核与报告

考核方式:期末进行操作考试。

评分标准:每次实验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平时作业评分标准根据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实验能力三方面评定。

七、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要求

实验学时

每组人数

实验者类别

开出要求

实验属性

01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了解并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3

22

专科

选做

验证

02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掌握培养基配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及高压蒸汽灭菌原理和操作方法。

3

22

专科

必做

综合

03

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3

22

专科

选做

综合

04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学习水样的采取方法和水样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

3

22

专科

选做

综合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

[2]周德庆主编 《微生物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

关闭